創造社會價值需要“入木三分”的社會創新
2022年7月19日,騰訊官宣“隱形護理員”居家版正式上線。這是該產品歷時三年打磨的又一次升級,從機構測試走入尋常百姓家。
產品上線當天,騰訊決定面向社會開展捐贈,優先為超過1000戶高齡、空巢、獨居且失能失智的老年人家庭提供支持。
作為一款預警老年人摔倒并呼救監測的產品,隱形護理員旨在幫助老年人減少因摔倒而帶來的傷害。三年來,為了提升識別摔倒動作的準確率,項目開發團隊模仿老年人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假摔”。
辦公室、馬路上、客廳、餐廳等各種場景,正反面、多角度、全方位的各種姿勢,甚至是不同的光線、速度和時長,經過“試摔員”們成百上千次的實驗后,團隊終于拿到了構建AI算法所需要的第一批數據樣本。由此,隱形護理員也被戲稱為一款“摔”出來的產品。
不小心摔一跤是生活中很常見的事情,騰訊為何會關注到這件“平常小事”并投入如此巨大的時間和人力去探索解決方案呢?
實際上,這只是騰訊開展社會創新、探索創造可持續社會價值的一個縮影。
自2021年騰訊將“推動可持續社會價值創新”作為企業核心戰略以來,以往并不被商業領域關注的許多像“摔倒”這樣的生活小事,以及像鄉村振興這樣的國家大事都進入了騰訊的視野。
某一個具體的社會問題是否被解決?現在的解決方案是否還可以優化?不能優化的阻礙是什么?騰訊能夠為此發揮什么作用?
這不僅是“騰訊之問”,也是新時代下企業如何更好地參與解決社會問題的時代之問。
回應大時代
我們正身處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烏卡時代”。新冠疫情延宕、經濟復蘇遲緩、環境持續惡化,全球可持續發展進程面臨挑戰。
諸多社會問題由此更加凸顯。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增強社會韌性、促進包容性就業、應對老齡化社會,推動實現共同富裕等,成為企業與社會共同關注的重大議題。由于企業在技術、人力等方面的組織化、機制化優勢,使得社會各方對企業參與解決重大社會問題充滿期待。
但要回應社會期待、解決社會問題,既需要技術和產品服務的商業創新,也需要多方協同開展超越商業的社會創新。
企業是社會創新的重要主體,如何更好地發揮企業的創新優勢,并促成具有系統性、規?;慕鉀Q方案,是當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創造社會價值的重大課題。
包括騰訊在內的一些企業正在探索。
我們看到,有企業創造性地將營業網點開放給戶外勞動者,打造出“勞動者港灣”;有企業把員工派駐到鄉村,將企業資源和當地需求緊密連接起來;有企業依托龐大的用戶群,將環境保護融入產品設計當中。
這些探索都從不同角度詮釋著社會創新的種種可能。
然而,困惑和疑問依然在。
究竟如何系統地開展社會創新?如何把社會價值與經濟價值相統一、如何衡量企業社會創新的績效?
對上述問題的不同回答也產生了不同的實踐范式,有被動應對外界壓力的反應型社會責任,也有主動參與社會議題的戰略型社會責任。
對此,騰訊有自己的思考。騰訊認為,對可持續社會價值的投入,就像投入研發一樣重要,表面看是成本,實質是鞏固了企業發展的底座。這就像百年成林的大榕樹,在社會的土壤里,創造可持續社會價值的根扎得越深,長在上面的用戶價值和產業價值,就愈加枝繁葉茂。
“三分”社會創新
盡管社會創新并非一個全新概念,但截至目前,國內外學術界也尚未就社會創新形成經典性、標志性的理論成果。
騰訊認為,“新”可以是新的應用、新的場景、新的模式,而初心則是“創”,為國家和時代不斷創造價值,不僅是商業價值,更是扎根于社會土壤中的可持續社會價值。
如何實現社會創新?騰訊認為可以從技術創新、產品創新、模式創新三個方面進行。
在8月22日召開的一場有關社會創新的研討會上,騰訊公司副總裁、騰訊可持續社會價值事業部(SSV)負責人陳菊紅向與會嘉賓闡述道,騰訊開展的社會創新是努力挖掘社會議題和社會需求的難點、痛點,用騰訊的核心技術、產品和服務能力,尋找并落地新的解決方案。
在科技創新中,企業可以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拓展技術使用的領域和邊界,用技術的能力解決社會的需求。比如對游戲技術的拓展應用。近期,騰訊游戲宣布,將使用AI技術助力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粒子天體中心“全變源追蹤獵人星座計劃”,刻畫極端宇宙的多維度動態全景,有望將我國的空間天文觀測技術推向新的高度。
游戲技術助力高精尖科研,打破了多數人對游戲的刻板印象。然而事實上,在過去一年多的探索中,騰訊的游戲技術已經跨界應用到數字文保、工業制造、科研探索、醫療等多個領域。以解決社會需求為導向,游戲技術不再只是“玩”的代名詞,而有了更廣闊的應用場景。騰訊也是受益者,因為更廣泛的社會需求會成為科技創新自我演進的推動力。
基于游戲技術打造的“數字長城”
產品是技術的承載,是具體的解決方案。在產品創新中,企業需要從真實而迫切的社會需求入手,在深度用戶調研的基礎上進行產品研發和創新。比如騰訊基于“耕耘者”振興計劃的項目試點和對農民發展需求的大量調研,SSV為村發展實驗室開發了“為村耕耘者”微信小程序和培訓管理系統,為鄉村基層治理積聚更多知識和技能、培訓更多鄉村帶頭人。
“為村耕耘者”知識分享平臺
SSV銀發科技實驗室開發的“隱形護理員”產品也是如此。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顯示,全球每年有三十多萬人死于摔倒,其中絕大多數是65歲以上的老人。在中國,每年有4000萬老人至少跌倒一次,其中,每一萬人中就有8位因摔倒而過早死亡,有40%-70%的老年人因為摔傷需要就醫。
正是基于對老年人摔倒這一日?,F象的洞察,以及對摔倒后帶來的安全風險的科學研究,才有了隱形護理員產品。
關注弱勢群體,注重產品普惠,是社會創新框架下開展產品創新的重要特點?!叭绻佯B老分成產業和事業,銀發科技實驗室會更關注事業這一部分,事業是關注普惠的?!彬v訊可持續社會價值副總裁、銀發科技實驗室負責人竇瑞剛在上述研討會上表示。
中國商業文明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秦朔朋友圈”發起人秦朔有同樣的看法:“今天我們在中國探討社會創新和可持續社會價值,應該更多關注過去比較少關注的弱勢群體,這個是當下的重點?!?/p>
模式創新的本質是一個生態,要依托技術創新,立足產品創新,打造出一個共創的機制,使社會價值和商業價值有一個有機融合的體系。
對于模式創新,騰訊SSV負責人陳菊紅在8月22日發布的《騰訊可持續社會價值》季刊中表示,這是三個創新中比較難的部分,騰訊也剛開始探索。
但可以明確的是,在解決社會問題的鏈條上,有很多環節,每個環節雖然都在運轉,但中間其實存在斷點,模式創新就是要打通這些斷點,讓鏈條更順暢、更有效地運轉起來。
“共創”方法論
時間拉回到隱形護理員居家版產品發布的一年前。
彼時正值河南洪災,一個名為“救命文檔”的產品迅速傳遍社交媒體,在短短24小時內從最開始的一個需求表格,生長為多用途的民間抗洪資源對接平臺。
無論是在當時,還是災情結束后的現在,“救命文檔”都成了一個現象級產品,引發人們對科技向善、眾包救災的深入探討,而“共創”是其中最為核心的話題。依托騰訊文檔,廣大網民和騰訊文檔團隊完成了一場災害信息對接的共創,讓不少身處險境的受災群眾成功脫險。
社會創新可以從科技、產品、模式三個方面實現,始終貫穿其中的是共創方法論。
竇瑞剛以銀發科技實驗室的產品開發為例,闡述騰訊開展社會創新的“共創”過程。在構建自身核心技術產品方面,銀發科技實驗室整合了騰訊內部安全平臺部、數字孿生產品部的AR視頻能力、音頻技術,構建了隱形護理員產品解決方案。
隱形護理員產品解決方案
在外部,銀發科技實驗室與政府、基金會、養老機構等合作伙伴攜手共創,一起探索如何在機構中復制推廣隱形護理員。與聯通、電信等基礎通信服務商共創,探討如何把隱形護理員的算法和服務商在農村布置的攝像頭結合起來,守護農村老人的安全。
深圳市養老護理院在 “ 隱形護理員 ” 的幫助下走向智能化運營
不只是“救命文檔”和隱形護理員,解決任何一個社會問題都離不開共創。
社會議題往往成因復雜,牽涉相關方眾多,不能單靠技術與資源來解決,需要涉及的各方協同共創,才能找到系統的解決方案。
在我們看到的企業已經開展的社會創新的實踐中,企業都是在某些環節解決一些痛點問題,而非全部。系統性的方案始終都需要多方共創,最后由多方一同完成社會價值創新的目標。
“共益”探索者
四十多年前,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企業要將社會問題轉化為商業機會,這是企業社會責任的新意義。他也不無質疑地問到:建立在自利基礎上的自由市場能夠促成社會福利的整體增長嗎?
當下,履行社會責任已經成為主流敘事,價值投資、ESG、SDG等概念和倡導蓬勃發展,但無論是學術界還是工商業界,關于企業與社會之間關系的探討、商業價值與社會價值的辨析仍在進行。
“可持續社會價值創新”為我們繼續探討這些問題提供了新的角度。騰訊SSV將自己定位為科技助力社會共益的探索者,這無疑是一個值得長期觀察的樣本。
在上述研討沙龍中,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經濟與科技社會學研究室主任呂鵬表示,社會價值是企業價值的稱重機,需要從長期的視角看中長遠的影響。
呂鵬認為:“社會價值不是割裂商業價值,而是市場和社會的有機融合。社會創新不是傳統的公益慈善,而是企業和社會共同成長的機會??沙掷m的社會價值創新將是共同富裕時代重要的方法論?!?/p>
致廣大而盡精微。每一個宏大的社會議題下都包含著具體而微的問題,無論是被動回應相關方訴求,還是主動承擔社會責任,抑或是創造社會價值,對企業而言,應對社會領域的問題都不能急于求成,需要有極大的耐心與務實精神,發掘社會存在的真問題,立足自身能力,和各方共同探索解決方案。
產業社會的發展賦予了企業參與解決社會問題的更多可能,創造社會價值既是企業面臨的外部期望,也是企業實現自我發展的內在要求。對于蓬勃發展的互聯網行業如是,對于其他行業亦如是。
在騰訊2021年可持續社會價值年報中,馬化騰有一句言簡意賅的論述,是對騰訊的期待,也仿佛是對其他中國企業的號召:
“我們應該去做這些難而正確的事,以長期主義的決心推動社會共創,創造可持續社會價值。這是國家與社會對我們的期待,也是我們更好地立于世界的方式?!?/p>